山,照旧那座山……——吉林珲春平博改制启示录(之一)
山,照旧那座山…… ——吉林珲春平博改制启示录(之一) ●《中国黄金报》记者 李超
中国黄金矿业历经三年的市场化蹒跚之后,现在已走到一个大的转折关口。后资源时代的来临,迫使中国黄金矿业生长必需只争朝夕。谁将会成为这场盛宴中胃口最大、最智慧、最具胆识的饕餮者?谁来为业界昭示全新的经济增添模式,重划资源竞争的跑道? 从闽西大山中率先起跑的平博矿业再一次进入了平博视线…… 当平博冲刺的身影速率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偏居一隅的延边小西南岔时,有人端着肩膀说:“拯救小西南岔的‘生命’已无法复生。”但珲春平博却出乎意料地崛起。 在乐成实践了“抢占先机”的军事经典理念后,人们在对平博谋划层将隐忍潜行、韬光养晦的东方哲学实验彻头彻尾的倾覆体现大惑不解时,有可能忽略了一个极具时代色彩的因素,即以改制为主要焦点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启示作用。若是仅用要害词来连缀,就是资源——改制——振兴。 云云看来,珲春平博今天的死去活来就不可仅用实现战略跨越或战略企业来诠释了。那么,它又是什么呢?一经的“绚烂”? 在一篇名为《小西南岔重焕生气》的文章篇首,曾对小西南岔有过这样一段形貌:“曾几何时,坐落在中国二十一世纪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吉林珲春市森林山脚下的珲春金铜矿,创立过绚烂历史,曾是天下黄金系统中的佼佼者。”尚有一篇文章也曾说:“该矿曾位列吉林省国有黄金矿三甲,在天下黄金矿山曾排名第38位……”但据记者相识,即便盘算到该矿山周全停产的2002年(正式投产在1977年),25年的时间里,该矿也仅为国家孝顺了8吨黄金,平均每年仅仅0.32吨,而探测出的剩余31吨金属量现在已留给了“闯关东”的厥后者——平博。“虽然云云,老珲春矿事实也在这山沟养活了两三千人,这不可不说是老珲春矿的一种孝顺。”一位知情人这样评价珲春平博的前身。只管评价中透出难以名状的苦涩,但谁都知道现在的企业可不是为养人而保存的。 生死两茫茫 掀开珲春生长的像册,内里的“老照片”千辛万苦:经由多年的开采,矿石的入选品位急剧下降;沈阳冶炼厂的休业殃及该矿,致使本应送还的1431万元贷款成为“死帐”;红柱石项目的急遽上马又“砸”进890万,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企业一连5年亏损,欠债谋划到1999年,资产欠债率高达92%,企业被延边州政府打入关停并转企业“另册”。 至今有些老职工提及昔时的情形仍唏嘘不已:“矿里昔时最红火的时间,平博收入并不高,可事实有好几百块呢,可没想到说垮就垮了。
几个月,有的十几月开不出人为来,你就知道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了。企业好的时间,你看上下班的满街都是人,熙熙攘攘。到厥后,企业着实也拢不住人气了,三个副总工程师走了,几多手艺主干也走了,中层干部有的给人打工卖电脑,有的跑到珲春、延吉去卖馒头、包子,有的科长拉车摆摊卖起了蔬菜、水果,那可都是人才呀!街上没人了,跑来跑去就几条瘦狗,那时势想起来真惨。” 在采访中记者相识到,企业原有1200多名职工,到正式停产前却只剩500人了。重选班班长吴永强的女儿吴薇是个品学兼优的勤学生,已被延边三中(天下重点高中)录取,却因家境拮据,被迫辍学,自己去珲春、延吉的酒楼打工,生涯的艰辛早早地压在了年轻女孩儿的身上。吴永强伉俪俩至今对女儿的辍学后悔不已。颇有才华的吴薇万般无奈赋诗以表心迹——“风中摇曳树,雨后跌落花。”这也正勾划出了企业其时的窘态。
老珲春矿苦撑到2002年终于被迫停产。时年25岁的矿山却不得不肩负着太多的痛苦与无奈。工人们背井离乡,剩下家里有身的女人,留下家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尚有久病卧床的老人。曾为共和国黄金事业做出孝顺的工人们不得不吞咽下生涯的这枚苦果,无助的情景似乎验证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由盛到衰的尴尬时势。企业战略转型不力;对低品位矿石山一筹莫展;职工们本已习惯于视企业为“家”,可企业作为员工“父亲”的神话破灭了,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小西南岔滑向灭项之灾。 山重水复 2000年10月,延边州委组织部对企业班子举行了调解。新班子上任伊始,也曾为招商引资求生涯而上下呼号、四方奔波,苦苦追求出路。经由重复论证,他们以为矿山尚有可使用的低品位资源,北山矿段尚存矿量2700万吨,金属量为金31吨、铜8.8万吨;尚有经由多年磨练的手艺工人步队;配套成型的生产、生涯设施。这是企业招商引资的条件所在。经由再三斟酌,新班子以为只有引进资金并充分开发使用矿山低品位资源,扩大生产规模并形陋习模效益,才华挣脱逆境。 品位偏低的资源,再加上企业缺乏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真正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他们先后与海内几家着名矿业单位洽谈相助事宜,但都因开发低品位资源危害较大,原职工欠好安排等缘故原由,被视为“烫手的山芋”而放弃相助无功而返。
(摘自“小西南岔重焕生气”)几家大企业的虚晃一枪,委实让老珲春人知道了什么叫“山重水复”,在他们眼里,“山重水复”就是“山穷水尽”,各人嫌疑是否还会有真正的“柳暗花明”,一时间,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的宿命乌云笼罩在小西南岔上空。 柳暗花明 在一再重创攻击下的老珲春人似乎真是有些麻木了,他们丝毫没有注重到“几个睿智的平博人踏着积雪来到小西南岔”(某地方媒体言)。至于该媒体所述的“福建平博矿业有意相助的新闻犹如炸雷震天动地,人们奔波相告,这新闻恰似猛火熊熊燃烧”所带来的兴奋,只是给留守摊子的老谋划层带来些许希望之光罢了。那时,他们想的更多的倒是若是此次不乐成,又该向小西南岔人怎样交待。 但厥后的事实说明,平博人在低品位这个尚无人问津也无人敢问津的难题中,自有破解之术,对老企业施以改制也有良方对症。以该公司董事长陈景河自我奚落为证,“好肉我们吃不到,好地我们争不到,只有啃骨头,只有扫边探角。”平博外派的干部中有人奚落,平博见缝插针捡了个大漏儿。但若是说是时机,这个时机在平博眼里不是鸡肋,而是可以点石成金的财产。 珲春平博矿业公司董事长谢成福、总司理林钦权对此冷静地以为,机缘只是为生长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为生长创立了某些有利条件,并不是生长的事实�;凳且欢ǖ目凸厶跫滦纬傻�。
而客观条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爆发转变,因此机缘往往转瞬即逝。以是捉住机缘,既是捉住有利条件生长的历程,又是一个起劲创立条件寻找机缘的历程,看不到有利条件或看到了而不可充分加以使用,就会坐失良机、无所作为。辩证法最终涤讪了平博入主珲春金铜的基础。 2002年12月16日,福建平博矿业与珲春金铜矿正式签署联营协议: 2003年1月10日,珲春平博矿业有限公司正式建设,越日南山矿厂恢复生产。久违的机械轰鸣声回荡在山谷间。听说,是夜众多老员工饮酒相庆、今夜不眠。 再起波涛 企业活了,人们理应兴奋。酒醒事后,人们头脑却又结了新的疙瘩。“咋的,咱堂堂的国企职工,一夜间就酿成南方资源家的打工仔啦”。“换字号,怎么着也换个国字头的,民企能管得了咱吗? 一时间,新公司为特困职工送去的津贴金被悉数退回,理由是收买人心;金矿六七百名职工,自动要求到新公司上班只有两人,大部分持嫌疑、张望态度;群众中又冒出了“八大金刚”,贸然拉闸断电,整体围攻新旧向导,砸玻璃上访的事时有爆发……现任公司总司理林钦权回忆昔时往事,用了八个字归纳综合:始料缺乏、惊心动魄。他以为,若是其时没有强有力的头脑政治事情跟进,没有一个顽强团结的向导焦点,没有平博“以人为本”的治企理念,新公司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把2003春天的那陪同非典而来的“风波”称为“生事”时,林钦权断然否定:“怎么能说是‘生事’呢,若是这样熟悉就把群众推到对立面上去了,只能看成是对改制的不明确。” 他接着说:“要说责任,我们应肩负责任。首先,我们对形势预计过于乐观,再加上群众关于十六大精神及国企改制的意义明确不深,以是群众中爆发一些过激言行是正常的,不然为什么说国企改制是一项难题重大的战略性使命,是一场革命呢?可以这样说,这个爆发重大厘革的演变历程中确实陪同着阵痛。既然国企改制势在必行,那么长痛不如短痛,企业转型之初,新老企业在谋划机制和理念上的反差,所导致的碰撞在所难免。”听说,陈景河在得知这一情形后,只对平博外派干部说了四个字——海纳百川。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在副总司理兰选庆的办公室无意看到墙面上仍贴着斗大一字:忍!看来其时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特殊提到其时一个至今令他动容的细节:一名女工其时来到他的办公室,不哭不闹不骂,只是说,向导,我只要事情,我要用饭。林钦权说,群众的要求并不过份,代表了宽大老珲春职工的心声。平博决议:置换身份先从置换看法入手,同时推出安顿下岗职工再就业、准时为员工们发放人为、为特困职工送津贴金等宽慰人心稳固步队的现执行动。
一个月熬已往了,又一个月熬已往了。终于,改制之初的效果获得牢靠,预期的时势终于到来:继850吨选厂开工后,其它工种陆续开工,新项目相继上马,几百名工人重返事情岗位。老国企的顽症被逐一根除,工人们看到了实惠,更看到希望。数数整整翻了一番的人为,老黎民心中多了一杆秤:平博简直名不虚传,治理、谋划、生产确实有一套!“不改制,就是死路一条�。 � 直至今天,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山照旧那山,水照旧那水,人照旧原来那帮人,为什么改制了企业就活了?为什么改制了,31吨的‘死矿’就成了‘金山’了?”平博进入时,最先拥护明确改制的一名职工说,改制不但救活了矿山,更救活了这深山沟的几千口人,早点改制就更好啦!一位当初对改制不明确并有抵触的中层干部说,国企改制并不是一家企业与企业联营重组的企业行为,而是中央的眼光久远,中央的决议准确